![]() |
LOGO |
![]() |
项目模式 |
![]() |
项目名称:以PPP推动农村贫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机构名称: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甘肃省现代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网站:www.lucwesd.org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u/1631229177
项目创新点
1. 打破NGO与政府缺乏合作的惯例,通过创建PPP促进NGO与政府部门、资助机构、社区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减少项目风险;
2. 将认知、减缓和适应有机结合,在贫困的农村社区进行实施验证,成功探索出了适合农村贫困社区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
3. 通过社区组织的培育,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介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先后与施永青基金、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壹基金、SEE及甘肃省科技厅等多部门合作,在甘肃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应用参与性发展的理念及方法,以PPP为合作模式,将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及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农村贫困社区,成功探索出了适合西北农村贫困社区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认知—适应—减缓耦合模式,并以该模式为核心实施了多个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实现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灾害风险降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该项目总投入300多万元,起止时间为2006年10月-2011年12月,已使甘肃省1500多户、7000多贫困农民受益。项目成果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及示范推广,沼气专利技术由科技部在墨西哥举行的气候大会上推广到发展中国家,部分成果获得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福特汽车环保奖等机构一等奖奖励。气候变化应对模式已被嘉道理、政府部门等发展机构采纳,在类似项目中进行推广。
项目成果: A. 清洁能源专利技术被科技部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B. 项目模式得到政府和发展机构示范推广; C.相关成果得到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评审; D. 获得5个政府和发展机构奖项; E. 媒体对成果进行了大量报道; F. 项目使700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受益;G.社区组织促进了项目可持续发展。
机构介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和甘肃省现代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姊妹公益发展机构,先后成立于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分别在兰州大学和在甘肃省民政厅注册。该中心与联合国妇女署、德国米苏尔基金、嘉道理慈善基金会、施永青基金、壹基金、SEE及甘肃省科技厅、科技部等国内外NGO及政府部门合作,实施了以社区为本的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气候变化应对、环境及妇女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等多个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故事/报道
小投入,大变化
我叫马翠花,回族,家住甘肃省崆峒区西阳乡尹山村。
我们这里吃水、烧柴、挣钱都很困难。水贵如油啊!
在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2009年兰州大学的工作人员到我们这儿实施项目。他们在我家的窑洞里住了一周,组织村民开会讨论,按照我们村民的建议规划项目,还组建了养牛协会管理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分配给我们的牛不是按“平均主义”发放的,而是最贫困的人家优先得到母牛,较好的农户分到第一批项目户的牛犊,这个叫“滚动发展”。后来,还发放了太阳灶、气化炉,并打了一眼机井,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吃水烧柴问题,还成立了“村民用水协会”管理供水设施。
没想到,小小的一头母牛、一台太阳灶、一台气化炉和一眼机井,竟然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