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的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的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新时代中国又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倡议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也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擘画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蓝图;今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一重要理念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当下的世界正处历史的十字路口,为解答“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中国不断提供经验和方案,给其他国家以启迪和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专访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解读全球文明倡议的非凡意义。
中国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
历史大趋势正在开始形成
中国连续三年向世界提出三个全球性倡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关注发展到关注安全,再到关注文明,既是中国对于自身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也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阶梯性扩展。“从《周易》复卦‘一阳来复’意义上看,历史大趋势正在开始形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中说,“我们将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为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各自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充满艰辛,遇到各种挫折。谢茂松指出,过去几百年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带来的是部分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贫富差距,这是结构性的;同时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西式现代化模式,不仅造成这些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甚至让他们出现发展困境。
“中国在近现代史上也曾经有同样的遭遇与感受,对此,中国不仅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进一步做到‘达己达人’。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谢茂松说。
在他看来,三个全球性倡议的提出,根本上是来自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文明意识以及文明抱负。他进一步解释:全球发展倡议植根于中国文明“成己成人”的文明传统,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全球安全倡议植根于“以和为贵”的文明传统,来源于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全球文明倡议同样深深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的文化自觉。
谢茂松用最近北京促成沙伊复交为例,佐证中国成功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从《周易》复卦‘一阳来复’意义上看,历史大趋势正在开始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此,谢茂松表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每一种文明都要有对于自己文化、文明的自信。另一方面,文明需要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正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而达己达人。”
“全球文明倡议是各国独立自主现代化的底层支撑。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而这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各自的文化自信。”谢茂松强调。
全球文明倡议包括四个“共同倡导”,其核心理念都有所针对。对此,谢茂松逐一阐释: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大前提。正如生物界需要保持生物多样性而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文明也要保持文明多样性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态。其中“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表述是直接针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理性回应。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文化价值这一文明的核心,是人之为人之所在。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要始终坚持宋明理学所说的“理一分殊”的原则,即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强调文明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如流水一样活着的传统,需要不断温故而知新,体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一体关系。这是中国文明作为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的文明意识,也是新时代中国强调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成己成人、由近及远的推扩。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施路径,提醒各国要打破当前某些国家的“新冷战”思维。
谢茂松总结,四个“共同倡导”根本上来自中国文明的“理一分殊”“成己成人”“天下一家”等深层文明原理,而这也是中国文明作为唯一的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始终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
让更多国家找到命运的共振
全球文明倡议是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背景下提出,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启示,让更多的国家找到命运的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特色,并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外界对中国的现代化似乎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现代化就是经济发展,这一定意义上是受到西方式现代化的思想限制。”牛海彬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回答了中国要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牛海彬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的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直接回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在牛海彬看来,“人口规模巨大”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是中国创新性提出的现代化理想目标;“和平发展”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新的定位,即中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有望通过和平发展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摆脱对西方曾经走过的“丛林法则”或者对外掠夺路径的依赖。
牛海彬表示,四个“共同倡导”是对全球文明倡议主要内容的具体阐释,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具体来看:
首先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正是多样性构成了各国现代化的独特底蕴,也意味着各国现代化面临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路径的独特性,在国际政治上意味着各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第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创新性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概念,意味着要超越国家和制度的局限,要放到人类社会层面去思考,不能把具有一定普世性的人类共同价值去做狭隘化的解读,更不能以特定国家或政权的私利发起“新冷战”,或者搞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第三和第四分别倡导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国际人文交流。这体现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全球性和当代性,需要加强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对传统的文明进行当代的转化,使各国的文明适应全球化,从而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安全的层面,也应该体现在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牛海彬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有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思想基础,推动各国抛弃成见,共建一个更具多样性、相互依赖性和全球性的新世界。
牛海彬指出,全球文明倡议也与中方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相呼应。国家间关系要重视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仅是大国之间,还有大国和小国之间也应如此。“这让我们对优化国家间关系、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抱有愿望与期待。”
他同时强调,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都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意识,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等问题上的认识飞跃。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意识,也有赖于所有国家的协调配合,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形成一种全球的文明,一定要发生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否则就是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要加强各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解,让更多的国家找到命运的共振,全球文明倡议也会因此更具生命力。”牛海彬说。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
开放的边界为文明带来繁荣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是英国知名的中国史专家。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拉纳·米特表示,中国文化总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来不断塑造自身。他指出,当文明认为自己的边界是流动的、开放的,并且将其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定义时,它们就会带来繁荣。
拉纳·米特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特殊的经济模式为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使“中国制造”蜚声世界。近些年来,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正得益于“中国制造”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提到,中国每年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投入研发领域,发展起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类型,中国的现代化轨迹也由此更新。
“全球对话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要避免将‘东方’和‘西方’二元对立起来。以中国为例,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源自中国之外,却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西方世界,现代医学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世纪伊斯兰学者的发现。”拉纳·米特说。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如何更好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拉纳·米特认为,让各方找到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很重要,气候变化是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最关键领域之一。他指出,对全球文明而言,没有什么威胁比急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更加严重,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使命都必须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首要任务。
“转向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时能采取的极少数有效办法之一。技术变革使远程办公更加便利,改变了传统工作场景,其中即伴随了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拉纳·米特说,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相辅相成,与今后10年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将在这些变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作为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的一名学者,拉纳·米特表示,留学生可以成为英国与中国之间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他强调,从科学到历史学,再到经济学,英国一直以来都受益于在各种专业方向求学的中国留学生。“2023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应该让更多的英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双方可以借此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苏拉布·古普塔:
期待重建社会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石
“全球文明倡议期待重建社会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石,从而培养对彼此的宽容和尊重。”美国智库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苏拉布·古普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呼吁各国,而且呼吁整个文明空间更加尊重和理解彼此。在多边秩序状况不佳、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
“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两者不能分开,更不用说相互对立。”古普塔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国家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自强和现代化进程有许多共同点,但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具有独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驱动器”还具有许多独有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造性地将‘一般’与‘特殊’结合了起来,即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模式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
在古普塔看来,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类的力量取决于其多样性,而对他人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宽容至关重要,个人的成功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成功正由此而来。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呼吁各国,而且呼吁整个文明空间更加尊重和理解彼此。在现代国际关系背景下,全球文明倡议呼吁重新建立以《联合国宪章》为中心的多边体系——全球繁荣、公平和正义都以此为基础。
这位美国学者认为,东西方世界想要更加宽容与和平地交流,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彼此的文化,加强对彼此历史的认知,并开展有效、深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坦率地说,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才刚刚触及皮毛,双方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西方可以向东方学习的地方。”
随着世界逐渐走出新冠疫情阴霾,人文交流的重启也成为各国交往中的优先事项。古普塔表示,美中双方开展务实合作项目,能够成为加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有益途径。他建议,双方应考虑就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项目进行合作,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美中两国可以集中人才和资源展开癌症或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的专门项目。“这样的努力将为美中关系注入一剂强心剂。”
印度新德里金砖国家研究所所长高兴:
中国用“三驾马车”推动实现更美好世界
“中国从自身古老的智慧中提出了新的想法,就全球和平与发展发表了重要的声明。中国提醒世界,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和平、公正的世界新秩序,与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印度新德里金砖国家研究所所长高兴近日正在北京参加中方举办的论坛活动,这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时隔三年再次来到中国。来华路上,高兴怀着愉悦而兴奋的心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
这样的重要表述令高兴印象深刻。在全球文明倡议中,他注意到这一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高兴认为,尽管世界正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但中国的外交政策重点和方向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中国呼吁俄乌双方和平解决争端、结束冲突,表明中国愿意遵守《联合国宪章》,建设和谐世界。“中国正以宏大愿景推动国际秩序的塑造。”
高兴说,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最新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推动实现更美好世界愿景的“三驾马车”。
印度是今年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G20领导人峰会预计将于9月在新德里举行。高兴说,印度人民对今年的G20会议非常关注,但遗憾的是,西方媒体对俄乌冲突以外的全球性问题几乎不感兴趣,而是一心想向世界表明“欧洲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但世界的问题不是欧洲的问题”。
“在开放和坦诚的环境中讨论让世界以怎样的模式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高兴认为,中方的重要倡议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转化为外交政策。例如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应该反思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加强南北基础设施联通,推动减少贸易壁垒,促进金融一体化和民心相通。交流是改善不同文明关系的重要途径。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吴娜 白波
流程编辑:U02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