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全身是毒,却也养活了中国600多万的山区人口|物种

在豫皖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悬崖绝壁。一只疑似不明物种的“野生动物”正在冒险攀援,巡山队员警惕地把枪口对准了他。

幸好,对方也发现了危险,于是高喊“我是人,请不要开枪·····”。侥幸躲过一劫。

人们之所以把他误认为野生动物,是因为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并且一年多没有理发,已长成了一副吓人模样。这人名叫何家庆,是安徽大学教授,他的考察成果就是发现了魔芋的可利用价值与市场潜力,还在实践中总结了魔芋的栽培技术。

对,何教授在大山里长年奔波,找到的就是这个看起来有点吓人的物种。

长在桐柏山区野地里的魔芋。

魔芋的叶子很长,可以达到15厘米长,2.5厘米宽,对于草本植物来讲,这算是巨叶了。此外,它的叶柄和花序柄基部均覆有一圈的膜质鳞叶,让人不敢随意触碰。加上黑红色的大花,高过佛焰苞的花序,整体让人感觉不是善茬。事实上,魔芋确实全株有毒,并以块茎毒性最大,此外它开花时散发出的怪味儿更是不讨人喜欢。

魔芋的花和植株。它们不挑地方,能耐土地瘠薄,生命力旺盛。

然而,这种让何教授情有独钟的有毒植物,却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另一面:它耐瘠薄,好养活,其块茎淀粉含量高,可以加工成魔芋豆腐,能让人吃饱肚子,这对贫困山区脱贫意义重大;同时,它的块茎淀粉因粘度相当高,不可思议的还可以做浆纱、造纸、瓷器或建筑等用的胶粘剂。最重要的是,魔芋的毒也可以用来解毒,可以治疗疔疮、眼镜蛇咬伤、烫火伤、疝气等,是民间很常用的一种药物。从至毒到良药,关键在于使用之法不同。

长在石壁旁的魔芋,至毒却也是良药。

1998年,研究并了解魔芋的何家庆教授,决定自费前往我国大西南地区进行扶贫。此后,在300多天的时间里,他跨越8个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为100多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也因此在我国的云南、贵州、湘西、以及秦巴山地等地得到了广泛种植,并养活了600-900多万的农村人口。何教授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魔芋大王”,并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

直至今日,在河南桐柏山深处,人们发现有一片的魔芋每年应时而发,生长旺盛,很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它们至今的安然生长并扩繁,同样得益于一名守护人。

这片山林的守护者名叫王云峰,他是淮河源山水林生物多样性发展研究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绿发会保护地的志愿者,他们全家一直住在深山老林,把守护山水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看得如同生命一样珍贵。每当深山有客来访,他们经常端上饭桌的一道家常菜,就是自制的魔芋豆腐:其味道之鲜美,口感之绝妙,总是令客人们赞不绝口。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喜爱,魔芋食品已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市场、餐厅,其主要成分葡甘聚糖,作为一种可溶性的优质膳食纤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识和利用。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霍岱珊 王浩瑞 雅伦

审核 | 橡树

排版 | 语

图片由作者提供,拍摄于桐柏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