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儿童经纪人”,“亲子流量”代价或许比想象中更大|封面评论

蒋璟璟

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在某社交平台中,多个“高赞”视频记录儿童在室内外“爆哭”的场景,围观的人忙着拍摄记录,没有人安抚劝导。部分父母褪去监护人身份转型成为“儿童经纪人”,编造故事只为收割流量、谋求经济利益。(半月谈)

近段时间,“网红儿童”“亲子流量”频频引发热议。前不久,有媒体起底了MCN机构为做号走剧本、立人设“异化童年”的重重乱象。随后,又有媒体曝光了父母成“儿童经纪人”、拿孩子拍视频变现的种种内幕。某些可可爱爱的萌娃视频背后,竟有那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猫腻。戳破了假象,有些事情,就暴露出了沉重甚至残忍的一面。亲子关系,被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卷入了流量的洪流之内。其间,人性的复杂与幽微,显露无疑。

现实中,很多萌娃号早已不是纯真童年的模样,而是越发成人化、“戏剧化”、冲突化。有浓妆艳抹扮“潮童”的,有主打双胞胎日常互撕的,有故作老臣剐蹭社会热点的——当“晒娃”“卖萌”的赛道变得拥挤不堪,剑走偏锋成了很多账号下意识的选择。这条路,或许离流量更近,但注定离正常的童年更远。一些家长心心念念,就是趁着孩子账号还有人气时快赚钱、多赚钱,为了尽可能地延续账号的商业生命,各种整活,以至于无所不用其极。

有的家长将运营亲子账号视为“家庭事业”,宁愿辞职做“儿童经纪人”、全职助理。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和把重心放在通过孩子搞钱身上,完全是两个概念。当“做萌娃号”,成为一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头等大事,那么一些父母的心态就难免会失衡、做法就难免会极端。在局外人看来,某些父母把孩子当成赚钱工具,明显欠妥。然而,对于当局者来说,却往往能够找到各种说辞,来自我开解:比如说“从小锻炼孩子”“赢在起点,后面就可躺平”,凡此种种。

需要追问的是,是不是真能“早早把钱赚够,后面再来享受童年”?一些家长们欺骗着自己,也耽误了孩子。有些钱,看似很容易赚,但实际的代价之大,或许远超想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