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公益频道最新文章 公益频道最新文章

高校志愿者走进518户困境儿童:“记录”是种力量

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15日电(张煜欢)这个暑期,在持续高温炙烤的浙江桐乡,一群年轻的身影穿梭于11个乡镇之间。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22名大学生志愿者用12天时间走访了518户困境儿童家庭,汗水浸透衣衫,脚步丈量民情,他们在酷暑中完成了一场关于“看见”的使命。

今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困境儿童群体的处境愈发引起社会关注。这些孩子或因家庭贫困陷入迷茫,或因健康问题遭受痛苦,或因监护缺失变得孤僻。在此背景下,桐乡市民政局与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大学生志愿者敏锐捕捉到自身优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为孩子们带去青年人的陪伴与正向引导。

志愿者走进儿童家中进行交流走访。浙江传媒学院供图

沉下去:在热浪与挑战中捕捉真实需求

走访远非填表那么简单。团队成员陈芷頔坦言:“只有真正走进家门,才体会到他们的故事。”

酷暑考验着意志,但更棘手的是沟通之困。

面对家长“随便填填”的敷衍,团队成员曹慧萍和同伴们耐心解释调研意义,引导对方敞开心扉。一些家庭面对“需要什么帮助”的询问茫然无措,志愿者们用真诚化解“沉默需求”。面对略显戒备的监护人、敏感自卑的孩子,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与技巧。

当理论上的“困境儿童”化作眼前鲜活的生命,志愿者的心被深深触动。

视力障碍的小严用拥抱代替问候,轻声说出“我想看得见”;自闭症的亮亮为志愿者演唱《蒲公英的约定》,稚嫩的歌声惊艳四座;聋哑父亲身边的天天,熟练充当“翻译”,父子互动亲密无间;患有癫痫的小然,热情展示她精心布置的玩偶小屋……“困境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底色。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发光。”团队成员付亚莉在走访笔记中写道。

不幸与坚韧并存的故事,让志愿者们深刻理解,“不贴标签”的背后是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尊重。

志愿者合影留念。浙江传媒学院供图

乡土课:象牙塔与人间烟火的碰撞

深入基层的12天,也是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志愿者们学着辨识桐乡当地方言——“小宁”是孩童,“再会”是道别;坐在社区食堂品尝大锅饭,搭乘村民的电动三轮奔赴下一户人家……团队成员李秀如感慨:“‘把作品写在大地上’不再是一句口号。”

他们用文字重燃一个男孩的学习信心,以温柔叩开沉默女孩的心扉。脚踩泥土带来的真实体悟,连同沟通技巧、信息甄别能力,成为他们带走的珍贵“学分”。

在走访初期,“只记录不救助”曾让志愿者感到无力。但桐乡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一席话给了他们信心:“被看见,也是一种帮助。你们拍的每一张家庭环境照片,记录的每一个微心愿,我们都会认真梳理,努力链接各方资源去实现、去改变。”

团队详实记录的518名儿童情况、千余张现场照片、4万余条基础数据,将成为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石。

当前困境儿童救助正从政府主导的1.0模式,迈向全社会多元帮扶的2.0时代。“比起经济补助,我们觉得他们更需要持续陪伴和引导,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志愿者李秀如说。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记录与反馈,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关注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公平和未来出路。

离别时,孩子们一句“你们还来吗”的询问,让志愿者心头泛起酸涩。随着调研深入和政策推进,每一次真实的记录、每一个温暖的拥抱,或将转化为改变困境儿童命运的力量。(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